家長認識和處理青少年自殺

VI.    家長識別子女情緒警號
VII.    面對子女情緒,家長錦囊
VIII.    化焦慮:父母溫柔的愛
IX.    解困憂:父母心靈的擁抱
X.    怪俠家長

返回首頁

 

VI.    家長識別子女情緒警號


平日對子女關愛並建立良好關係是很重要的,父母若平日能敏銳子女的言行,當他們有情緒困擾時便較易識別,以下是青少年常見的情緒困擾及給家長一些錦囊作參考:

dos and don'ts

*** 抑鬱情緒表現
□    容易情緒波動或發烈怒
□    對一向喜歡的活動提不起勁
□    容易感到內疚、無用或無價值
□    胃口或體重大減或大增
□    容易失眠,或睡眠過多
□    缺課增多、成績明顯下降
□    常大叫、抱怨或哭泣
□    減少與朋友接觸
□    沉迷上網 ,甚至接觸毒品

*** 焦慮情緒表現
□    常常在上學、考試或重要任務前,表示頭痛、肚痛或作嘔
□    對一些事物無故感到恐懼,例如高處、幽閉的地方或動物
□    當面對害怕的東西時,會整個人麻木或難以集中
□    在社交場合表現退縮或害怕
□    常作惡夢、失睡、呼吸困難、心跳加速或發抖
□    過度憂慮自己的能力和表現
□    花很多時間將自己的功課或任務做得完美

以上項目愈多,則子女受抑鬱或焦慮情緒困擾愈大。
正式的診斷須由精神科醫生進行。

 

回到頁首




VII.    面對子女情緒,家長錦囊


情緒困擾的人,最希望得到別人的聆聽、陪伴。不須擔心他愈講愈灰暗,你的聆聽和陪伴,能使他情緒穩定下來。

► 應做
 • 向子女表達接納他的擔心和憂愁,讓子女感到你是同行者,例如「我聽到你感到這些科目很難,好擔心,唔知點算!我有甚麽可幫你呢?」
 • 接納他的狀態和表現下降, 陪伴子女做一些他喜歡的活動
 • 尊重他的空間,但若他需要傾訴,你願意聆聽
 • 積極聆聽,讓子女多講自己的看法
 • 以身作則,冷靜從容,子女也會因而鎮定下來
 • 多發掘和肯定子女的長處,讓他覺得自己有價值

►不應做
xxx   阻止子女表達負面情緒,例如「不應抱怨」、「擔心是無用的」、「做人要向前看」等
xxx   當子女表現沒精打采和退縮時,標籤為懶惰和無用,或要求他達到一些表現
xxx   不斷追問子女
xxx    急於給予意見和教導
xxx   方寸大亂,情緒失控,讓子女擔心你處理不了
xxx   太過專注於處理子女的行為問題

留意:

*** 調較培育子女的觀念:尊重子女的獨特性,關注他們的全人發展,讓子女感受到父母愛他、明白他和支持他,是子女心理健康的基石。
*** 察覺自己的情緒:父母的個人情緒與子女密切相連,如果父母感到自己的情緒欠佳,也應及早正視。
*** 尋找同行者:如果感到子女的情緒問題漸趨嚴重,可能需要藥物及心理治療的協助。家長切勿孤軍作戰,應及早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。

 

回到頁首


VIII.    化焦慮:父母溫柔的愛


理工大學於2013年一項研究調查指出,香港中學生焦慮指數達30.4的高位,而學業為主要的壓力來源。若學生經常有焦慮,8成人日後患上焦慮症的機會極高。社會的競爭和學習的要求令今日的青少年透不過氣來。所有父母都樂見子女過著輕鬆愉快的日子,而且積極面對生命,不願他們終日擔驚受怕。若子女容易擔驚受怕,父母一份溫柔的愛便不可缺少。

溫柔的愛是一份尊重
焦慮高的子女需要溫柔的愛與大量的安全感,心靈才逐漸變得安然與自信,《聖經》曾提及「愛裡沒有懼怕,完全的愛可以把懼怕驅除」。這裡解釋了一種溫柔的愛。真正的溫柔不是懦弱或縱容對方,而是內心有一份平靜與自由,能尊重對方為一獨立個體,不會強迫對方按自己的藍圖而行事。那麼父母可以怎樣給予子女溫柔的愛?

「無論你表現如何,我也無條件關心你」
焦慮高的子女對自己要求蠻高,例如有一位成績優異的年輕人,害怕自己的功課無法像以前一樣表現優秀,雖然實際上還是像以前一樣優秀,可是這種莫名的擔心一直盤據在內心,甚至嚴重到茶飯不思,影響睡眠。另一位青少年表面未必看出憂慮,但他的心裏卻害怕令父母失望,心中對成敗得失有過分的擔心,所以引起身體毛病,如頭痛、腸胃不適或者皮膚問題等。

面對這樣的孩子,父母首先要問一問自己盼望子女成為一個怎樣的人。力求成功但卻犧牲了精神健康的人?抑或是能面對得失,從容自信的人?因此當子女過度焦慮時,家長可調整對子女的期望,放下對他們過高的理想。然後,誠懇地向子女表示無論他們表現如何,也愛他們,而他們快樂健康就行了。

「我會按你真實的感受接納你」
現今青少年受友儕、父母與社會的影響,生活與學習壓力大增,內心產生一份不能放鬆的「強迫」,以致出現非理性的焦慮。例如有青少年人凡事過分憂慮敏感,一次被蚊叮了,就擔心會否患上登革熱。子女若是如此,父母首先要確認對方原來已有一定程度的焦慮。

跟著,切勿立即太理性地否定子女的感受,亦避免把他們與別人比較,說某某堅強,不會為小事而憂心。溝通是:嘗試認同對方的憂慮,表達你可以接納他都有擔心,例如說:「你認知上明白染上登革熱病的機會不大,卻不知道為何禁不住感到擔心。」

當子女感到父母對他從容明白和接納他們時,他們的心情自會放鬆一點。因此,認識子女的特質與限制,溫柔地加以體諒,若他們不強迫自己急於改進,如此焦慮的情緒就可以緩和下來。

 

回到頁首


IX.    解困憂:父母心靈的擁抱


一位母親感到很徬徨,因為女兒自升上中二的精英班後,放學回家就關在房內,平常喜歡的電視都不看,常說:「不夠時間,很多書要溫習!」又說:「其他同學比我叻,但自己讀極都不懂, 感到自己很沒用,很害怕上學。」母親勸女兒不可以這樣想,叫她不要與人比較,盡了力便可。最後,女兒仍是心情低落,終日愁眉苦臉。母親也開始憂愁起訴,不知所措。其實,這時候子女首要不是問題解決,而是一份心靈的擁抱。什麼是心靈的擁抱?就是父母的「聆聽」。以下有三種容易抑鬱的孩子:

情緒化的孩子
青少年在生理、心理和環境劇變下,情緒容易大上大落,變得情緒化;很微小的事都可以令他們悶悶不樂。父母總覺得子女小事化大,多愁善感,期望他們盡快拋開負面情緒和悲觀想法。可是你會發現,當你愈講「道理」,情況愈沒法改善,甚至關係惡化。其實家長應該先從子女的情緒出發,問問和聆聽子女當時的感受,不要太著急解決表面行為問題。

缺乏自信的孩子
較悲觀的孩子遇到壓力時,容易把事情和後果災難化,動搖個人信心而失去動力。例如:「如果我讀不完這課文,明日測驗一定不合格,就不能再留在精英班。」這時家長不要批評子女「過份」擔心,說:「好諗唔諗」「諗來有乜用?勤力點啦!」這樣只會令他們更退縮,終止與你對話。家長可以先以閒聊去打開話題,慢慢引導他們說出困擾的事情。你未必認同他們的困惑,但要認同感受是「真實的」。這樣才能舒緩他們內心的焦慮,慢慢建立對父母的信任。

愛自責的孩子
易自責的孩子在表現不如理想或挫敗時,會把問題個人化,把責任歸疚自己而產生自責,甚至否定個人價值。家長宜先安慰子女,如「聽到你不開心,再講多些可以嗎?」 不管他的想法是否合理,家長不要批判子女:「只懂自怨自艾,有什麼用呀!」反而讓他們把內心的自責和沮喪傾吐出來,給予宣洩的出口,子女才感受到被接納,從而覺得自己有價值。

情緒得到滿足,邁出成長步伐
電視節目【小B大任務】中,有些幼兒在行動出發時,會拉著母親不放,大哭大鬧,因為幼兒內心有很多負面情緒,怕失去母親,怕失敗。但他們在母親的擁抱及安慰下,最終情緒得到滿足及舒緩,最終能順利出發和完成任務。

所以家長面對憂鬱子女時,聆聽是心靈的擁抱。聆聽同時是一種陪同、接納、安慰和被明白,可化解他們內心的鬱結,令負面情緒得以宣洩,這樣才有力量踏出成長的步伐。
 

回到頁首



X.    怪俠家長


在輔導室接觸到一位有抑鬱和焦慮情緒的年輕人,他提到童年高壓的學習環境時,形容自己的感覺,就是沒完沒了,事情永遠做不完,沒有出路。因為每次艱苦地做完一份練習,父母便會說:「既然做到了,為什麼不再做?」於是再給一份練習,每日如是者做到深夜,沒有休息。長年累月,他學懂:「人生沒有出路」。很多人會問,成年後不就是出頭天了嗎?不是,成年後,他學懂不斷為明天憂慮。新入職時,憂慮做得不長久;做下了,憂慮出路不夠多;無論如何努力,也總覺得做得不夠好……最後,他為自己無法擺脫這種惶恐的生活而感到無望。

生命由誰掌控?
心理學上有一個關於控制力來源(locus of control)的理論,提出了外控和內控兩個觀念。簡單而言,對於發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,外控者相信是由外在環境決定的,自己是無法控制的;而內控者則相信是自己行為的結果,是可以預測和掌握的。

當一個孩子覺得自己是無力、無助和無用的時候,即是說,他的人生經驗讓他學習到面對困苦,他是無力抵抗也沒有出路的。這些小生命來到這個世界,迎接他們的是壓迫的童年:巨大的學業壓力、比賽壓力、睡眠不足、沒有自己可走的路……?這些有多苦我們都知道的。可是,我們告訴他:「無奈呀!這是必須面對的,都是為你的將來好。」甚至,有時我們會認為,這些困難能磨練他們,變得更堅強!可知道長年累月之下,他們卻學懂了無力、無助和無用。兒童的抑鬱症比一般人高,因為在他們最沒有能力時,我們沒有選擇為這弱小的身軀遮風擋雨,卻是深感無奈地站在脅迫的一方。

失去盼望的社會
對於這種處境,很多家長是意識到的,但我們也認為真的無出路。不跟隨主流去做,子女將被淘汰。面對這個沒有空間的社會,我們的心態也瀰漫着無助、無用和無望。我們也迷失方向,如何能帶領子女找到出路?讓我們重整心態:社會,不一定要順我意行的,可是當我們選擇將子女帶來這個世界時,我們便要擔起保護他們的責任。

不做怪獸,寧做怪俠
有一位朋友,每逢在親戚聚會時,親戚總喜歡比較小孩的學業成績、能力和性情等,她總會挺身而出,阻止他人將自己的小孩與人比較。她在親戚背後被冠以「怪人」的渾號,在奶奶眼中,是一個不識趣的媳婦,但她無懼親戚的眼光。問她為何這樣做,她說,孩子還小,無力反抗,但她已是成人,這些壓力應由她擋住。小孩看着怪俠媽媽保護自己,有情有義,感到生命滿有盼望。

現實社會的殘酷嚇怕了我們,當我們眼睜睜看着欠缺「競爭力」的人在社會邊緣苦苦掙扎求存,令我們非常擔心子女的將來。面對殘酷的社會,我們應更有清晰的信念,我們要做的不是延續這種殘酷,讓下一代繼續互相厮殺,而是努力在社會上做個好鄰舍,讓困苦的人過得有尊嚴,那怕只是小小的空間。

 

回到頁首